Tellus陪伴式營養-台南營養師團隊擁有國家高考認證,並且擁有豐富的諮詢經驗,由專業台南營養師與客戶討論目標、及規劃日後飲食模式,針對個人平常的飲食習慣、 模式,找到共識並且取得平衡,用最小的日常習慣改變,讓身體產生最大的改變效益,採全預約制,並且擁有完整時間一對一諮詢,諮詢內容僅專屬台南營養師知悉。
Blog
營養專欄

糖尿病不能吃澱粉?飲食原則懶人包!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當身體無法有效使用胰島素或胰島素分泌不足時,就會導致血糖升高。糖尿病可分為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其中以第二型糖尿病最為普遍。糖尿病的控制主要靠飲食、運動和藥物治療,其中飲食控制對於血糖穩定極為重要。許多人誤以為糖尿病患者必須完全避開澱粉,事實上,適量攝取澱粉有助於維持身體能量需求。





 糖尿病的症狀 

糖尿病常見的徵兆包括:

  1. 多吃:儘管食慾大增,體重卻可能不增反減,因為身體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

  2. 多喝:由於頻繁排尿導致體內脫水,患者會感到口渴。

  3. 多尿:由於血糖升高,腎臟會試圖排出過多的糖分,導致尿量增加。

  4. 疲倦無力:血糖無法進入細胞提供能量,容易感到疲倦。

  5. 視力模糊:血液糖分過多,導致水晶體膨脹,產生視力模糊。

久久不控制糖尿病,造成病情嚴重,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神經病變以及視網膜病變。因此,及早發現和治療糖尿病對於降低併發症風險十分重要。




 糖尿病的成因 

糖尿病的成因主要可分為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第一型糖尿病通常與遺傳有關,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胰島細胞,導致胰島素不足。第二型糖尿病則多與生活方式有關,如肥胖、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等。隨著肥胖和久坐行為的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率也逐年上升。此外,某些種族或家族史中有糖尿病的個體,也屬於高風險群。







 糖尿病的飲食原則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調整應著重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因為碳水化合物直接影響血糖。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完全禁止澱粉類食物的攝取,而是要選擇健康的碳水化合物來源,並注重攝取的量跟頻率。


  1. 適量攝取澱粉類食物:澱粉是一種複合碳水化合物,主要提供能量來源。全穀類、豆類、蔬菜和水果中的醣份,經過纖維的緩衝作用,有助於延緩糖分的吸收,對血糖的影響較為平緩。研究顯示,好的全穀類食物攝取能有效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

  2. 高纖飲食:增加纖維的攝取可幫助血糖控制,因為纖維可以延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減少餐後血糖的波動。蔬菜、水果和全穀雜糧類都是良好的纖維來源。

  3. 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升糖指數反映食物對血糖的影響。選擇低GI的食物如豆類、綠色蔬菜和雜糧類,有助於保持血糖的穩定。

  4. 適當的蛋白質攝取:蛋白質的攝取應與澱粉類食物搭配,以幫助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瘦肉、魚、豆腐和雞蛋都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

  5. 健康的脂肪選擇:適量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橄欖油、堅果和魚類等。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禁忌 

糖尿病患者應避免或減少攝取以下食物,以幫助控制血糖並降低併發症風險:


  1. 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點和含糖飲料,這些食物會快速提高血糖波動。研究指出,飲用含糖飲料的頻率越高,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率也越高 。

  2. 精製碳水化合物:如白米、白麵包和精製麵條,這些食物纖維含量低,容易被消化並迅速提升血糖。

  3. 高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高飽和脂肪如肥肉、奶油,和反式脂肪如氫化油,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特別是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應該儘量避免。

  4. 高鈉食物:過量的鈉攝取可能會加重高血壓,而高血壓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合併症之一。




糖尿病的飲食調整重點在於選擇健康的碳水化合物來源、適量攝取纖維和蛋白質、並避免高糖和高飽和脂肪的食物。澱粉類食物並非完全禁忌,關鍵在於選擇低GI的全穀類和蔬菜,以穩定血糖。多項研究告訴我們,適量的澱粉攝取搭配高纖維和健康的脂肪,能有助於糖尿病的控制與預防。最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應與營養師或醫生討論,制定個人化的飲食計劃,以確保飲食控制的長期效果。





若需要更精細的個人營養規劃、調整飲食或是改善健康,歡迎來Tellus預約體驗一對一營養課程,深入了解個人問題和陪著你一起解決問題,達成目標!我們是台南營養師團隊「Tellus陪伴式營養』,有任何營養的問題都可以來找我們唷! 







撰文者:吳欣陵(Lynn) 營養師  
編輯者:黃馨榆

預約體驗: https://www.tell-us.com.tw/reserve

其他
專欄
2025-09-18
精神不好來一杯,提神飲料怎麼挑?
這是你嗎?某一天下午睜開眼睛就覺得眼皮快貼一起、腦袋當機?!這種時候,常常會有人猛灌一瓶提神飲料,心想「來!先提提神再說」。但是,這些飲料是怎麼讓人「嗖」一下的精神變好?喝多了會不會有風險?怎麼挑比較健康又有效?我們來聊聊。提神飲料的三大主角:咖啡因、B群、牛磺酸 ▸ 咖啡因:最常見的提神成分,透過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讓你暫時清醒、提升專注力,約維持 3~4 小時。▸ 維生素B群:代謝的夥伴!參與能量轉換,幫你維持精神、穩定情緒。▸ 牛磺酸:雖然不是必需胺基酸,但對維持高強度腦力或體力頗有幫助,還具抗氧化功效。這三位一起上場,短時間是有提振效果,但其實不是讓你「真的恢復體力」,只是「抵用未來的疲勞」── 就像信用卡先刷一樣,然後月底再還款。喝得嗨,也可能輸得快!注意那些副作用 提神是有代價的,喝太多可能有人以下症狀發生:▸過敏反應:心悸、心律不整、睡不好⋯⋯這些都有可能發生,尤其是一天攝取超過 300 毫克的咖啡因。▸睡眠卡關:咖啡因會干擾腺苷,讓你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含B群的提神飲料通常帶有高糖,過量也可能讓你變得太嗨。▸胃食道逆流、腸胃不適:咖啡因、糖都會刺激胃酸分泌,有胃潰瘍的人要特別小心。▸體力「負債」累積:長期靠這些外來刺激來提神,反而會讓身體疲勞累積,變得更容易「越喝越累」。‼️這些些族群更要避開: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者、長期失眠者、孕婦、哺乳媽媽、未成年青少年(神經系統還在發展,咖啡因耐受低)。那怎麼挑才比較安全又有效呢?▸控管「總量」很重要很多包裝上都有建議飲用量,通常一天不要超過一瓶(大約 200~350 ml)。但其實也沒有那麼嚴格啦,基本上只要別喝太快、或間隔時間很短內的猛灌,都能減少大多的副作用。▸鎖定成分組合偏好瞬間集中力?含咖啡因的飲品可以考慮,但記得別一次灌太大瓶。想補充精神但又擔心太刺激?可以選不含咖啡因、以胺基酸、B 群為主的替代產品,比如運動型能量補給品。▸看成分、避開高糖/高咖啡因陷阱很多提神飲料熱量高、糖份也多(25~40 克不等),一天喝的量太多容易導致體重上升,甚至加重疲勞累積。建議選擇低糖或無糖款,但還是要注意咖啡因總量。▸喝之前,先想想你是不是真的累了?提神飲料只是「暫時清醒」,不能取代「睡眠與休息」。食藥署建議,消除疲勞的根本關鍵還是要好好休息、睡飽。比如下午眼皮重到快貼緊的時候,一杯以內的量真的可以秒醒;但如果你已經連續好幾天都睡眠不足,還是先補眠再考慮飲品。※ 總結一下,讓你一眼看懂怎麼挑:狀況/需求建議挑選方式快速清醒小罐含咖啡因但低於一天總量上限(<300 mg)想補精神但想溫和選無咖啡因、含胺基酸或 B 群的補給飲品害怕負擔太重避開高糖、高咖啡因、晚上不要喝身體本已疲勞放下杯子,去睡覺💡 最後小提醒:如果你一天真的很累,第一時間不要就想到提神飲料,先看看可不可以補個午睡、喝杯水或是溫牛奶,讓身體好好放鬆,才是最健康、最持久的「提神法」!若需要更精細的個人營養規劃、調整飲食或是改善健康,歡迎來Tellus預約體驗一對一營養課程,深入了解個人問題和陪著你一起解決問題,達成目標!我是台南「Tellus陪伴式營養』團隊的營養師-Nut,官方IG:nutdietitian_tellus,對於飲食有任何疑問歡迎來找我,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好! ➡︎ 延伸閱讀:「甘油」,運動員的補水神器!➡︎ 延伸閱讀:腸道健康是關鍵:益生菌 × 飲食 × 腸漏問題解析撰文者:林文鶴(Nut) 營養師  編輯者:黃馨榆預約體驗: https://www.tell-us.com.tw/reserve
2025-09-11
「甘油」,運動員的補水神器!
之前的文章⌜運動增補劑霧煞煞,營養師幫你整理好懶人包!⌟講過常見的五種運動增補劑了,這次就來介紹一下稍微冷門一些的「甘油」。根據澳洲體育機構(Australian Institute of Sport,AIS),甘油(Glycerol) 在運動增補劑當中,被列入 Group A 等級的運動表現補劑(Performance Supplements) 類別。什麼是AIS(澳洲體育機構),運動補劑中的Group A分類? Group A 代表:具備強科學證據、合理安全性,以及被認可為合法且有效提升運動表現的補劑類別。甘油即屬於此類,咖啡因、β-丙氨酸、碳酸氫鹽、甜菜根汁與肌酸也都屬於這類。甘油的功能與用途 甘油補充可用於運動前的「hyperhydration(超補水)」策略,透過進行水分超補,可以大幅提升血漿容量,藉此延緩脫水時間、降低心率,並延長耐力運動的表現。甘油劑量建議① 運動前補充:建議以1~ 1.2 g/kg 體重的甘油 搭配 26 mL/kg 體重的液體,於運動前約 90~180 分鐘攝入。② 運動中補充:                            ▸ 若已於運動前補充過甘油,可以於運動時以 0.125 g/kg 體重甘油 + 5 mL/kg 體重液體維持補給。                            ▸ 若未提前補充,則建議在運動開始後的前四小時內,以 0.4 g/kg 甘油 + 適量液體做補充。【 注意事項】 雖然甘油的副作用相對罕見,但仍有可能出現噁心、腸胃不適、頭暈或頭痛等反應;若出現不適,應考慮停止或調降用量。運動除了要補充足夠水份,電解質(特別是鈉 Na⁺、鉀 K⁺)的搭配也非常關鍵,不然可能會發生抽筋、頭暈、低血鈉的問題,嚴重可危及生命!甘油 × 電解質 搭配策略 電解質(如:Na⁺、K⁺、Mg²⁺)可以幫助身體:維持血漿滲透壓穩定肌肉與神經功能減少抽筋添加電解質的建議 ▸運動前◂建議在調好的甘油補充飲當中,加入約 460–690 mg/L 的鈉(約1~1.5克鹽)若時間 >90 分鐘,可加少量鉀(K⁺)約 200–300 mg/L(市面上有販售鉀錠)如果流汗量極大,需加入3克鈉(約7克鹽)於一公升調好的甘油補充飲當中。▸運動中◂每小時補充:甘油 0.125 g/kg + 水 5 mL/kg電解質飲品,如運動飲料(鈉 300–600 mg/h,視流汗量調整,可直接混合在甘油液體當中)▸運動後恢復◂ 甘油可幫助「水分再吸收」搭配電解質(鈉為主,鉀鎂輔助) → 加速身體水合(rehydration)作用▸適用時機◂ 高溫耐力運動(馬拉松、鐵人、自行車)長時間無法補水的場合(足球比賽、軍事行動)訓練或比賽前,需最大化水份儲備量總結搭配公式:甘油 + 水 + 鈉 = 保水效果最持久!不適合使用的情況 短時間、低強度運動(如輕鬆健走、30 分鐘瑜伽) → 效益有限腸胃敏感者,可能會出現噁心、腸胃不適、頭暈沒有先測試過 → 不建議在正式比賽中第一次使用若需要更精細的個人營養規劃、調整飲食或是改善健康,歡迎來Tellus預約體驗一對一營養課程,深入了解個人問題和陪著你一起解決問題,達成目標!以上是「甘油」,運動員的補水神器!的介紹,我是台南「Tellus陪伴式營養』團隊的營養師-Iris,官方IG:irisdietitian_tellus,對於飲食有任何疑問歡迎來找我,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強壯! ➡︎ 延伸閱讀:這些保健品你吃對了嗎?➡︎ 延伸閱讀:腸道健康是關鍵:益生菌 × 飲食 × 腸漏問題解析撰文者:吳欣俞(Iris) 營養師  編輯者:黃馨榆預約體驗: https://www.tell-us.com.tw/reserve
2025-08-22
腸道健康是關鍵:益生菌 × 飲食 × 腸漏問題解析
你知道嗎?我們的腸道不只是負責消化吸收,還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近年來研究顯示,腸道菌相的平衡與我們的免疫、情緒、代謝、皮膚、甚至體重管理都有密切關聯。也因此,「腸道健康」已成為營養界與功能醫學的重要關鍵詞。你也有以下症狀嗎?明明吃得不多,卻總是脹氣打嗝排便不順,三天兩頭才上一次廁所吃點外食就拉肚子,腸胃像玻璃心一樣脆弱總是覺得腦霧、疲倦、沒精神,但體檢又找不到問題這些都可能與腸道菌相失衡或「腸漏症(Leaky Gut)」有關!———— 讓營養師教你打造好腸道,遠離脹氣與疲倦一、腸道不適的常見警訊 腸道不健康,不一定只會拉肚子。以下是幾種常見症狀與可能原因:脹氣、打嗝、易放屁:腸內菌叢失衡、消化酵素分泌不足、腸道過度發酵便秘:膳食纖維與水分不足、腸道蠕動慢、缺乏好菌腹瀉或常拉肚子:腸道屏障受損、菌叢混亂、乳糖不耐或麩質敏感此外,若長期出現疲倦、皮膚過敏、情緒低落、免疫力低下等非典型症狀,也可能與「腸漏症」有關。二、什麼是腸漏症?你可能每天都在破壞腸道屏障!「腸漏症(Leaky Gut)」是一種腸道黏膜受損的狀態,讓本應被阻擋的毒素、未分解的食物蛋白、有害物質通過腸壁,進入血液循環,進而引發慢性發炎、自體免疫、皮膚與情緒問題。常見會破壞腸道屏障的食物或因子包括:加工食品與食品添加物(乳化劑、人工香料、防腐劑)精緻糖:會促進壞菌滋生,抑制益菌活性過量酒精與咖啡因:會刺激腸道黏膜反覆使用抗生素或止痛藥:容易破壞腸道菌叢平衡慢性壓力與睡眠不足:也會降低腸道修復能力營養師建議:飲食應盡量減少過度加工食品與精緻糖,多選擇「原型食物」,並留意食物敏感源(如乳糖、麩質、堅果類等)。三、打造腸道好菌生態圈:益生菌 × 益生元 × 後生元要讓腸道恢復健康、屏障修復、菌相穩定,靠的不只是吃益生菌這麼簡單,而是要「三管齊下」:1. 益生菌(Probiotics)🔶 指對人體有益的活性菌,像是乳酸菌、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等,可幫助抑制壞菌、強化免疫力、改善便秘與腹瀉。✅ 來源食物:優格、味噌、納豆、康普茶、益生菌保健品💡 保健品挑選重點:多菌株、多樣性 > 高劑量單一菌株看清楚菌種名稱(例如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包裝需說明活菌數與耐胃酸技術2. 益生元(Prebiotics)🔶 是益生菌的食物(膳食纖維的一種),能促進益菌繁殖、穩定腸道菌相。✅ 來源食物:洋蔥、大蒜、韭菜、蘆筍、香蕉、菊苣纖維、地瓜豆類、全穀類(若對腸胃不敏感)✨ 小提醒:有些益生元在某些人身上反而會引起脹氣,需要視情況調整吃的份量。3. 後生元(Postbiotics)🔶 指益生菌代謝後產生的有益物質,如短鏈脂肪酸(SCFA)、乳酸、抗菌肽等,有助於調節免疫、修復腸道屏障。💡 重點:雖然目前後生元多來自研究與保健品,但當你吃對食物、養對菌,就會自然產生後生元對於不能補充活菌的人(如免疫不全者),後生元可能是未來趨勢四、飲食建議 要照顧腸道,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著手:🔹 每日攝取發酵製品:無糖優格+奇亞籽+香蕉 or 康普茶🔹 每天攝取 20–30 克膳食纖維:來自蔬菜、全穀雜糧類、堅果🔹 定期補充益生菌保健品(尤其是經常脹氣、便秘、使用過抗生素後)🔹 減少破壞菌相的因素:少吃加工品與精緻糖,同時調整生活作息🔹 每週至少 3 次規律運動:有助於提升腸道蠕動與菌相多樣性腸道好,真的全身都會跟著變好!別再把腸胃不適當成小問題了。腸道是一切健康的起點,當你願意花時間好好照顧它,身體的能量、情緒、免疫力也會悄悄地改變。從今天開始,給你的腸道一點「營養支持」,讓好菌住得開心、壞菌無處可藏,這才是長久健康的基礎。若需要更精細的個人營養規劃、調整飲食或是改善健康,歡迎來Tellus預約體驗一對一營養課程,深入了解個人問題和陪著你一起解決問題,達成目標!以上是腸道健康是關鍵:益生菌 × 飲食 × 腸漏問題解析的介紹,我是台南「Tellus陪伴式營養』團隊的營養師-Iris,官方IG:irisdietitian_tellus,對於飲食有任何疑問歡迎來找我,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強壯! ➡︎ 延伸閱讀:這些保健品你吃對了嗎?➡︎ 延伸閱讀:腎臟病飲食指南:怎麼吃才能保護腎臟健康?撰文者:吳欣俞(Iris) 營養師  編輯者:黃馨榆預約體驗: https://www.tell-us.com.tw/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