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保健品你吃對了嗎?

隨著健康意識逐漸高漲,市面上的保健品琳瑯滿目,許多人養成固定吃保健品的習慣。無論是維生素、魚油、益生菌還是各式各樣的礦物質,每一種看起來都無比重要,需要補充。但是對於保健品,你可能會有這些疑惑?
-「每天都吃保健品,但好像都沒什麼效果」
-「保健品是可以天天吃的嗎?」
-「保健品有時候想到才吃,這樣還會有用嗎?」
-「這些保健品到底要飯前還是飯後吃?」
其實每一種保健品都有屬於自己的使用說明書,是否需要固定補充,什麼時段吃最好,以及其所帶來的效果
每一種保健品都不一樣,接下來就由營養師帶你翻閱最常見的五種保健品的使用說明書吧!
⒈ 水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B群、維生素C,屬於水溶性維生素,較容易透過尿液中排出,因此不易儲存於體內。建議可以每日補充,並且選擇緩慢釋出型或是低劑量多次補充的方式,維持身體代謝與抗氧化的功能,才不會單次補充過量,直接從尿液中排出。
✅ 適合族群:外食族、壓力大、易疲勞者
⒉ 脂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A、D、E、K,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儲存於脂肪與肝臟中,比水溶性維生素更不容易代謝,補充過多容易造成體內累積過多,形成器官的負擔,甚者會出現中毒的風險。在補充脂溶性的維生素時,建議可以飯後食用,利用餐食中的油脂增加吸收率。
✅ 建議經過抽血檢查,依照醫生或是營養師指示後補充
⒊ Omega-3 魚油
魚油中的EPA、DHA屬於脂溶性的物質,與前者脂溶性維生素一樣,建議在最豐盛的那一餐(通常是午餐)後食用,以增加腸道對於魚油的吸收率。建議可以每天補充,特別是日常飲食中缺乏魚類者,但若是飲食中每週有2~3次的深海魚類,可以在沒有吃魚的那天補充魚油。
✅ 適合族群:平常飲食中缺乏魚類的族群、工作壓力大者、心血管疾病風險者
⒋ 益生菌
益生菌顧名思義就是有益幫助菌叢生長的物質,可以調整腸道菌相、改善便秘、脹氣或是過敏體質,但其並不會在腸道定居,容易因為餐食不乾淨、排便等等原因流失掉。因此需要長期持續固定補充1~3個月,才能維持腸道菌叢的平衡,在補充益生菌時,建議搭配冷溫開水,避免溫度過高殺死菌株,服用時間則依照產品建議即可。
✅ 適合長期外食、腸胃敏感不適者
⒌ 礦物質
常見於特別的族群性缺乏,例如貧血、骨質疏鬆又或是免疫力低下者。建議先檢查血液指數,經過醫生評估後再補充,並且約2~3個月後需持續追蹤檢查,確認是否需要繼續補充。部分礦物質會留存於臟器中,因此補充過多或是長期補充容易造成臟器負擔、引發便秘、噁心,甚至是中毒。
✅ 族群性缺乏者
保健食品並不是吃越多就越有效,而是要選擇自己真正需要的保健品種類,在挑選保健品前,可以先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本身日常飲食是否均衡?
2️⃣ 有什麼特定的健康困擾或是特殊人生階段(例如:懷孕、哺乳、更年期)?
3️⃣ 是否有先經過專業人士諮詢或評估?
購買保健品並不等於買健康,保健品只是加分項,
飲食控制再加上作息調整才是真正打造健康身體的基礎✨
若需要更精細的個人營養規劃、調整飲食或是改善健康,歡迎來Tellus預約體驗一對一營養課程,深入了解個人問題和陪著你一起解決問題,達成目標!我們是位於台南的「Tellus陪伴式營養』,我是Abby營養師,官方IG:abbydietitian_tellus,對於飲食有任何疑問歡迎來找我們,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好!
➡︎ 延伸閱讀:腎臟病飲食指南:怎麼吃才能保護腎臟健康?
編輯者:黃馨榆
預約體驗: https://www.tell-us.com.tw/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