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營養專欄
2025-10-09
健身不是越瘦越好:當飲食控制走偏,你可能正在失去健康
「增肌減脂」、「控制熱量」、「乾淨飲食」、「高蛋白低碳飲食」這些詞,對於健身愛好者來說絕不陌生。在社群媒體與健身風潮的推波助瀾下,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飲食與體態的關聯,也更積極追求肌肉線條、低體脂與視覺上的「進步」。但當飲食控制變成焦慮的來源,健身紀律變成無法彈性的執行,你是否曾懷疑過:這樣真的健康嗎?當健身愛好者也掉入「飲食失調」陷阱 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s)常被認為只出現在青少年或極瘦的模特兒身上。但實際上,健身愛好者是近年飲食失調的高風險族群之一。原因很簡單:我們太專注在「身形改造」,卻忽略了心態與飲食關係的變化。常見的飲食失調型態,在健身圈中有些「偽裝形式」:行為看似健康實際風險長期只吃雞胸、花椰菜、地瓜飲食乾淨缺乏多元化營養、易造成心理壓力為了「補足蛋白質」每天硬灌乳清蛋白高蛋白飲食腸胃不適、營養比例失衡拒絕聚餐、害怕破壞飲食計畫自律、有紀律影響人際與心理健康cheat day 暴食,之後隔天空腹運動補償增加代謝情緒性飲食與補償行為這些行為背後,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過度用「控制」來證明自己有價值。Orthorexia nervosa:當「吃得太健康」變成一種病 近年被討論的「健康食品痴迷症」(Orthorexia)是一種以健康飲食為名的飲食失調。症狀包括:對「不乾淨」的食物極度排斥,如精緻糖、油脂、加工品為了吃得健康,花費大量時間準備、計算、查資料對「偷吃」感到強烈罪惡與自責飲食選擇影響社交、情緒甚至生活安排正食症在健身愛好者中非常普遍,因為「乾淨飲食」、「紀律」、「意志力」往往被視為成功體態的關鍵。但事實上,一段不能放鬆、不能失控的飲食關係,對身體與心理都會造成長期壓力。為什麼健身圈特別容易出現這種狀況?對外在體態過度關注照鏡子、拍照、比較 Before & After 是許多健人的日常,尤其在比賽備賽期間或減脂期。這種「視覺成效導向」很容易讓人陷入焦慮,認為體脂高一點就等於沒有訓練痕跡。社群媒體塑造不實期待社群上的健身網紅、健體選手,他們的照片常經過濾鏡、燈光、拍攝角度精修,即使是選手也只有比賽前幾週才會那麼乾淨利落。一般人卻誤以為那是「常態」。缺乏營養素與心理支持知識很多人只靠健身房前輩、網路影片、斷章取義的飲食法,來實踐飲食控制,卻沒有完整理解個人化營養、心理飽足與長期可持續的重要性。「吃不夠」成為普遍問題減脂時期熱量赤字容易造成相對能量不足(RED-S),影響身體的荷爾蒙、免疫、情緒甚至睡眠。女性可能月經不規則,男性也可能出現睪固酮下降、焦慮與性慾下降的情形。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心念失衡?如果你符合以下幾項特徵,建議留意自己的飲食與心理狀態是否已偏離健康範疇:對吃「不乾淨」的食物感到強烈焦慮或內疚害怕中斷飲食計畫、出門聚餐總是自己帶便當吃多一點就會增加額外訓練量「抵銷」對體重上下波動過度敏感,經常測量體脂或體重無法真正「享受食物」,即使餓了也不敢多吃你並不孤單,這不是「你太懶」、「不夠自律」,而是我們都身處於一個高壓、高期待的飲食與體態文化中。重建與食物的關係:回到初衷 很多人一開始健身,是為了健康、有力量、睡得好、快樂,甚至只是想更有自信。這些本質都與「極端控制飲食」無關。真正有彈性的飲食,是可以容納蛋糕、鹹酥雞與朋友聚餐的,是允許身體在不同時期變化的,也是建立在理解營養、尊重身體訊號之上的。你可以:學會「吃得夠、吃得剛剛好」而不是「吃得少」減脂也需要足夠的能量,才能支持代謝與訓練。設定多元目標不只體重與體脂,也可以是深蹲重量進步、心肺功能提升、專注力變好。找回與食物的正向連結食物不只是熱量,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營養師、心理師、身心科醫師,都是很好的資源。『 你的身體值得被溫柔以待 』健身不該讓你失去與食物的自由、不該讓你孤立自己,更不該讓你健康受損。身體是我們一輩子的夥伴,別讓飲食與訓練成為焦慮與懲罰的來源。若需要更精細的個人營養規劃、調整飲食或是改善健康,歡迎來Tellus預約體驗一對一營養課程,深入了解個人問題和陪著你一起解決問題,達成目標!我們是台南「Tellus陪伴式營養』團隊,官方IG:tellus_dietitian,對於飲食有任何疑問歡迎來找我們,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強壯! ➡︎ 延伸閱讀:精神不好來一杯,提神飲料怎麼挑?➡︎ 延伸閱讀:「甘油」,運動員的補水神器!撰文者:吳欣俞(Iris) 營養師 編輯者:黃馨榆預約體驗: https://www.tell-us.com.tw/reserve
2025-09-18
精神不好來一杯,提神飲料怎麼挑?
這是你嗎?某一天下午睜開眼睛就覺得眼皮快貼一起、腦袋當機?!這種時候,常常會有人猛灌一瓶提神飲料,心想「來!先提提神再說」。但是,這些飲料是怎麼讓人「嗖」一下的精神變好?喝多了會不會有風險?怎麼挑比較健康又有效?我們來聊聊。提神飲料的三大主角:咖啡因、B群、牛磺酸 ▸ 咖啡因:最常見的提神成分,透過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讓你暫時清醒、提升專注力,約維持 3~4 小時。▸ 維生素B群:代謝的夥伴!參與能量轉換,幫你維持精神、穩定情緒。▸ 牛磺酸:雖然不是必需胺基酸,但對維持高強度腦力或體力頗有幫助,還具抗氧化功效。這三位一起上場,短時間是有提振效果,但其實不是讓你「真的恢復體力」,只是「抵用未來的疲勞」── 就像信用卡先刷一樣,然後月底再還款。喝得嗨,也可能輸得快!注意那些副作用 提神是有代價的,喝太多可能有人以下症狀發生:▸過敏反應:心悸、心律不整、睡不好⋯⋯這些都有可能發生,尤其是一天攝取超過 300 毫克的咖啡因。▸睡眠卡關:咖啡因會干擾腺苷,讓你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含B群的提神飲料通常帶有高糖,過量也可能讓你變得太嗨。▸胃食道逆流、腸胃不適:咖啡因、糖都會刺激胃酸分泌,有胃潰瘍的人要特別小心。▸體力「負債」累積:長期靠這些外來刺激來提神,反而會讓身體疲勞累積,變得更容易「越喝越累」。‼️這些些族群更要避開: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者、長期失眠者、孕婦、哺乳媽媽、未成年青少年(神經系統還在發展,咖啡因耐受低)。那怎麼挑才比較安全又有效呢?▸控管「總量」很重要很多包裝上都有建議飲用量,通常一天不要超過一瓶(大約 200~350 ml)。但其實也沒有那麼嚴格啦,基本上只要別喝太快、或間隔時間很短內的猛灌,都能減少大多的副作用。▸鎖定成分組合偏好瞬間集中力?含咖啡因的飲品可以考慮,但記得別一次灌太大瓶。想補充精神但又擔心太刺激?可以選不含咖啡因、以胺基酸、B 群為主的替代產品,比如運動型能量補給品。▸看成分、避開高糖/高咖啡因陷阱很多提神飲料熱量高、糖份也多(25~40 克不等),一天喝的量太多容易導致體重上升,甚至加重疲勞累積。建議選擇低糖或無糖款,但還是要注意咖啡因總量。▸喝之前,先想想你是不是真的累了?提神飲料只是「暫時清醒」,不能取代「睡眠與休息」。食藥署建議,消除疲勞的根本關鍵還是要好好休息、睡飽。比如下午眼皮重到快貼緊的時候,一杯以內的量真的可以秒醒;但如果你已經連續好幾天都睡眠不足,還是先補眠再考慮飲品。※ 總結一下,讓你一眼看懂怎麼挑:狀況/需求建議挑選方式快速清醒小罐含咖啡因但低於一天總量上限(<300 mg)想補精神但想溫和選無咖啡因、含胺基酸或 B 群的補給飲品害怕負擔太重避開高糖、高咖啡因、晚上不要喝身體本已疲勞放下杯子,去睡覺💡 最後小提醒:如果你一天真的很累,第一時間不要就想到提神飲料,先看看可不可以補個午睡、喝杯水或是溫牛奶,讓身體好好放鬆,才是最健康、最持久的「提神法」!若需要更精細的個人營養規劃、調整飲食或是改善健康,歡迎來Tellus預約體驗一對一營養課程,深入了解個人問題和陪著你一起解決問題,達成目標!我是台南「Tellus陪伴式營養』團隊的營養師-Nut,官方IG:nutdietitian_tellus,對於飲食有任何疑問歡迎來找我,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好! ➡︎ 延伸閱讀:「甘油」,運動員的補水神器!➡︎ 延伸閱讀:腸道健康是關鍵:益生菌 × 飲食 × 腸漏問題解析撰文者:林文鶴(Nut) 營養師 編輯者:黃馨榆預約體驗: https://www.tell-us.com.tw/reserve
2025-09-11
「甘油」,運動員的補水神器!
之前的文章⌜運動增補劑霧煞煞,營養師幫你整理好懶人包!⌟講過常見的五種運動增補劑了,這次就來介紹一下稍微冷門一些的「甘油」。根據澳洲體育機構(Australian Institute of Sport,AIS),甘油(Glycerol) 在運動增補劑當中,被列入 Group A 等級的運動表現補劑(Performance Supplements) 類別。什麼是AIS(澳洲體育機構),運動補劑中的Group A分類? Group A 代表:具備強科學證據、合理安全性,以及被認可為合法且有效提升運動表現的補劑類別。甘油即屬於此類,咖啡因、β-丙氨酸、碳酸氫鹽、甜菜根汁與肌酸也都屬於這類。甘油的功能與用途 甘油補充可用於運動前的「hyperhydration(超補水)」策略,透過進行水分超補,可以大幅提升血漿容量,藉此延緩脫水時間、降低心率,並延長耐力運動的表現。甘油劑量建議① 運動前補充:建議以1~ 1.2 g/kg 體重的甘油 搭配 26 mL/kg 體重的液體,於運動前約 90~180 分鐘攝入。② 運動中補充: ▸ 若已於運動前補充過甘油,可以於運動時以 0.125 g/kg 體重甘油 + 5 mL/kg 體重液體維持補給。 ▸ 若未提前補充,則建議在運動開始後的前四小時內,以 0.4 g/kg 甘油 + 適量液體做補充。【 注意事項】 雖然甘油的副作用相對罕見,但仍有可能出現噁心、腸胃不適、頭暈或頭痛等反應;若出現不適,應考慮停止或調降用量。運動除了要補充足夠水份,電解質(特別是鈉 Na⁺、鉀 K⁺)的搭配也非常關鍵,不然可能會發生抽筋、頭暈、低血鈉的問題,嚴重可危及生命!甘油 × 電解質 搭配策略 電解質(如:Na⁺、K⁺、Mg²⁺)可以幫助身體:維持血漿滲透壓穩定肌肉與神經功能減少抽筋添加電解質的建議 ▸運動前◂建議在調好的甘油補充飲當中,加入約 460–690 mg/L 的鈉(約1~1.5克鹽)若時間 >90 分鐘,可加少量鉀(K⁺)約 200–300 mg/L(市面上有販售鉀錠)如果流汗量極大,需加入3克鈉(約7克鹽)於一公升調好的甘油補充飲當中。▸運動中◂每小時補充:甘油 0.125 g/kg + 水 5 mL/kg電解質飲品,如運動飲料(鈉 300–600 mg/h,視流汗量調整,可直接混合在甘油液體當中)▸運動後恢復◂ 甘油可幫助「水分再吸收」搭配電解質(鈉為主,鉀鎂輔助) → 加速身體水合(rehydration)作用▸適用時機◂ 高溫耐力運動(馬拉松、鐵人、自行車)長時間無法補水的場合(足球比賽、軍事行動)訓練或比賽前,需最大化水份儲備量總結搭配公式:甘油 + 水 + 鈉 = 保水效果最持久!不適合使用的情況 短時間、低強度運動(如輕鬆健走、30 分鐘瑜伽) → 效益有限腸胃敏感者,可能會出現噁心、腸胃不適、頭暈沒有先測試過 → 不建議在正式比賽中第一次使用若需要更精細的個人營養規劃、調整飲食或是改善健康,歡迎來Tellus預約體驗一對一營養課程,深入了解個人問題和陪著你一起解決問題,達成目標!以上是「甘油」,運動員的補水神器!的介紹,我是台南「Tellus陪伴式營養』團隊的營養師-Iris,官方IG:irisdietitian_tellus,對於飲食有任何疑問歡迎來找我,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強壯! ➡︎ 延伸閱讀:這些保健品你吃對了嗎?➡︎ 延伸閱讀:腸道健康是關鍵:益生菌 × 飲食 × 腸漏問題解析撰文者:吳欣俞(Iris) 營養師 編輯者:黃馨榆預約體驗: https://www.tell-us.com.tw/reserve
2025-08-22
腸道健康是關鍵:益生菌 × 飲食 × 腸漏問題解析
你知道嗎?我們的腸道不只是負責消化吸收,還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近年來研究顯示,腸道菌相的平衡與我們的免疫、情緒、代謝、皮膚、甚至體重管理都有密切關聯。也因此,「腸道健康」已成為營養界與功能醫學的重要關鍵詞。你也有以下症狀嗎?明明吃得不多,卻總是脹氣打嗝排便不順,三天兩頭才上一次廁所吃點外食就拉肚子,腸胃像玻璃心一樣脆弱總是覺得腦霧、疲倦、沒精神,但體檢又找不到問題這些都可能與腸道菌相失衡或「腸漏症(Leaky Gut)」有關!———— 讓營養師教你打造好腸道,遠離脹氣與疲倦一、腸道不適的常見警訊 腸道不健康,不一定只會拉肚子。以下是幾種常見症狀與可能原因:脹氣、打嗝、易放屁:腸內菌叢失衡、消化酵素分泌不足、腸道過度發酵便秘:膳食纖維與水分不足、腸道蠕動慢、缺乏好菌腹瀉或常拉肚子:腸道屏障受損、菌叢混亂、乳糖不耐或麩質敏感此外,若長期出現疲倦、皮膚過敏、情緒低落、免疫力低下等非典型症狀,也可能與「腸漏症」有關。二、什麼是腸漏症?你可能每天都在破壞腸道屏障!「腸漏症(Leaky Gut)」是一種腸道黏膜受損的狀態,讓本應被阻擋的毒素、未分解的食物蛋白、有害物質通過腸壁,進入血液循環,進而引發慢性發炎、自體免疫、皮膚與情緒問題。常見會破壞腸道屏障的食物或因子包括:加工食品與食品添加物(乳化劑、人工香料、防腐劑)精緻糖:會促進壞菌滋生,抑制益菌活性過量酒精與咖啡因:會刺激腸道黏膜反覆使用抗生素或止痛藥:容易破壞腸道菌叢平衡慢性壓力與睡眠不足:也會降低腸道修復能力營養師建議:飲食應盡量減少過度加工食品與精緻糖,多選擇「原型食物」,並留意食物敏感源(如乳糖、麩質、堅果類等)。三、打造腸道好菌生態圈:益生菌 × 益生元 × 後生元要讓腸道恢復健康、屏障修復、菌相穩定,靠的不只是吃益生菌這麼簡單,而是要「三管齊下」:1. 益生菌(Probiotics)🔶 指對人體有益的活性菌,像是乳酸菌、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等,可幫助抑制壞菌、強化免疫力、改善便秘與腹瀉。✅ 來源食物:優格、味噌、納豆、康普茶、益生菌保健品💡 保健品挑選重點:多菌株、多樣性 > 高劑量單一菌株看清楚菌種名稱(例如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包裝需說明活菌數與耐胃酸技術2. 益生元(Prebiotics)🔶 是益生菌的食物(膳食纖維的一種),能促進益菌繁殖、穩定腸道菌相。✅ 來源食物:洋蔥、大蒜、韭菜、蘆筍、香蕉、菊苣纖維、地瓜豆類、全穀類(若對腸胃不敏感)✨ 小提醒:有些益生元在某些人身上反而會引起脹氣,需要視情況調整吃的份量。3. 後生元(Postbiotics)🔶 指益生菌代謝後產生的有益物質,如短鏈脂肪酸(SCFA)、乳酸、抗菌肽等,有助於調節免疫、修復腸道屏障。💡 重點:雖然目前後生元多來自研究與保健品,但當你吃對食物、養對菌,就會自然產生後生元對於不能補充活菌的人(如免疫不全者),後生元可能是未來趨勢四、飲食建議 要照顧腸道,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著手:🔹 每日攝取發酵製品:無糖優格+奇亞籽+香蕉 or 康普茶🔹 每天攝取 20–30 克膳食纖維:來自蔬菜、全穀雜糧類、堅果🔹 定期補充益生菌保健品(尤其是經常脹氣、便秘、使用過抗生素後)🔹 減少破壞菌相的因素:少吃加工品與精緻糖,同時調整生活作息🔹 每週至少 3 次規律運動:有助於提升腸道蠕動與菌相多樣性腸道好,真的全身都會跟著變好!別再把腸胃不適當成小問題了。腸道是一切健康的起點,當你願意花時間好好照顧它,身體的能量、情緒、免疫力也會悄悄地改變。從今天開始,給你的腸道一點「營養支持」,讓好菌住得開心、壞菌無處可藏,這才是長久健康的基礎。若需要更精細的個人營養規劃、調整飲食或是改善健康,歡迎來Tellus預約體驗一對一營養課程,深入了解個人問題和陪著你一起解決問題,達成目標!以上是腸道健康是關鍵:益生菌 × 飲食 × 腸漏問題解析的介紹,我是台南「Tellus陪伴式營養』團隊的營養師-Iris,官方IG:irisdietitian_tellus,對於飲食有任何疑問歡迎來找我,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強壯! ➡︎ 延伸閱讀:這些保健品你吃對了嗎?➡︎ 延伸閱讀:腎臟病飲食指南:怎麼吃才能保護腎臟健康?撰文者:吳欣俞(Iris) 營養師 編輯者:黃馨榆預約體驗: https://www.tell-us.com.tw/reserve
2025-08-15
這些保健品你吃對了嗎?
隨著健康意識逐漸高漲,市面上的保健品琳瑯滿目,許多人養成固定吃保健品的習慣。無論是維生素、魚油、益生菌還是各式各樣的礦物質,每一種看起來都無比重要,需要補充。但是對於保健品,你可能會有這些疑惑?-「每天都吃保健品,但好像都沒什麼效果」-「保健品是可以天天吃的嗎?」-「保健品有時候想到才吃,這樣還會有用嗎?」-「這些保健品到底要飯前還是飯後吃?」其實每一種保健品都有屬於自己的使用說明書,是否需要固定補充,什麼時段吃最好,以及其所帶來的效果每一種保健品都不一樣,接下來就由營養師帶你翻閱最常見的五種保健品的使用說明書吧!⒈ 水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B群、維生素C,屬於水溶性維生素,較容易透過尿液中排出,因此不易儲存於體內。建議可以每日補充,並且選擇緩慢釋出型或是低劑量多次補充的方式,維持身體代謝與抗氧化的功能,才不會單次補充過量,直接從尿液中排出。✅ 適合族群:外食族、壓力大、易疲勞者⒉ 脂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A、D、E、K,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儲存於脂肪與肝臟中,比水溶性維生素更不容易代謝,補充過多容易造成體內累積過多,形成器官的負擔,甚者會出現中毒的風險。在補充脂溶性的維生素時,建議可以飯後食用,利用餐食中的油脂增加吸收率。✅ 建議經過抽血檢查,依照醫生或是營養師指示後補充⒊ Omega-3 魚油 魚油中的EPA、DHA屬於脂溶性的物質,與前者脂溶性維生素一樣,建議在最豐盛的那一餐(通常是午餐)後食用,以增加腸道對於魚油的吸收率。建議可以每天補充,特別是日常飲食中缺乏魚類者,但若是飲食中每週有2~3次的深海魚類,可以在沒有吃魚的那天補充魚油。✅ 適合族群:平常飲食中缺乏魚類的族群、工作壓力大者、心血管疾病風險者⒋ 益生菌 益生菌顧名思義就是有益幫助菌叢生長的物質,可以調整腸道菌相、改善便秘、脹氣或是過敏體質,但其並不會在腸道定居,容易因為餐食不乾淨、排便等等原因流失掉。因此需要長期持續固定補充1~3個月,才能維持腸道菌叢的平衡,在補充益生菌時,建議搭配冷溫開水,避免溫度過高殺死菌株,服用時間則依照產品建議即可。✅ 適合長期外食、腸胃敏感不適者⒌ 礦物質 常見於特別的族群性缺乏,例如貧血、骨質疏鬆又或是免疫力低下者。建議先檢查血液指數,經過醫生評估後再補充,並且約2~3個月後需持續追蹤檢查,確認是否需要繼續補充。部分礦物質會留存於臟器中,因此補充過多或是長期補充容易造成臟器負擔、引發便秘、噁心,甚至是中毒。✅ 族群性缺乏者保健食品並不是吃越多就越有效,而是要選擇自己真正需要的保健品種類,在挑選保健品前,可以先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 本身日常飲食是否均衡?2️⃣ 有什麼特定的健康困擾或是特殊人生階段(例如:懷孕、哺乳、更年期)?3️⃣ 是否有先經過專業人士諮詢或評估?購買保健品並不等於買健康,保健品只是加分項,飲食控制再加上作息調整才是真正打造健康身體的基礎✨若需要更精細的個人營養規劃、調整飲食或是改善健康,歡迎來Tellus預約體驗一對一營養課程,深入了解個人問題和陪著你一起解決問題,達成目標!我們是位於台南的「Tellus陪伴式營養』,我是Abby營養師,官方IG:abbydietitian_tellus,對於飲食有任何疑問歡迎來找我們,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好! ➡︎ 延伸閱讀:別再被數字綁架了:理解熱量赤字與TDEE背後的真正意義➡︎ 延伸閱讀:腎臟病飲食指南:怎麼吃才能保護腎臟健康?撰文者:陳亮妤(Abby) 營養師 編輯者:黃馨榆預約體驗: https://www.tell-us.com.tw/reserve
2025-08-08
腎臟病飲食指南:怎麼吃才能保護腎臟健康?
腎臟是人體的「天然過濾器」,幫我們把身體裡的廢物、毒素和多餘的水分排出去。不過現代人壓力大、吃太鹹、喝水少,加上慢性病(像是糖尿病、高血壓)的人變多,腎臟疾病也越來越常見。如果你或家人正面對腎臟問題,那「腎臟病飲食」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透過正確的吃法,不只能減輕腎臟負擔,還能延緩病情惡化,讓生活過得更舒服!一、腎臟病飲食:簡單 4 原則,從今天開始調整!❶ 蛋白質要吃對、吃剛好腎臟不好時,蛋白質代謝會變慢,太多反而會讓腎臟負擔更大。這時候就需要「低蛋白飲食」,不是完全不吃,而是要吃對!可以選擇魚肉、雞蛋這類「高品質蛋白質」,另外還要控制好份量。❷ 鹽巴少一點,腎臟比較輕鬆吃太鹹會讓身體容易水腫、血壓升高,腎臟壓力也跟著變大。建議減少加工食品(像泡麵、香腸)和調味料,用天然食材(如:蔥、薑、蒜等)提味更健康。❸ 鉀、磷攝取也要注意蔬果雖然營養,但多數蔬果的鉀含量高,腎臟如排不出去就會出現問題。磷則富含在加工食品、乳製品、豆類、碳酸飲料等,若攝取過多無法排出的話,會影響骨骼健康。❹ 喝水量要看狀況因為腎臟病患者常出現「寡尿」或是「無尿」的狀況,所以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多喝水」。如果出現「寡尿」或是「無尿」的話,多喝水反而會危險。還是以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量喝水。二、推薦這些腎臟保健食物,吃得安心又放心!說到腎臟保健食物,其實不難找,只要掌握「低鈉、低鉀、低磷、低蛋白」四大原則,就能吃得又健康又美味!✅ 可以多吃的食物:主食類:白米、白吐司、玉米粉、地瓜(適量)蛋白質:魚肉、水煮蛋、黃豆及相關製品低鉀蔬菜:白菜、白蘿蔔、綠花椰(先浸泡、再煮)低鉀水果:蘋果、葡萄、鳳梨(別吃太多)❌ 建議少吃或避免的食物:高蛋白食物:紅肉、內臟、豆類、豆漿高磷食物:起司、堅果、可樂高鉀水果:香蕉、奇異果、哈密瓜、楊桃高鈉加工品:泡麵、香腸、火腿、罐頭三、低蛋白飲食怎麼吃?這樣做就對了!很多人一聽到「低蛋白飲食」就以為限制很多不能吃,其實不是喔!只要掌握原則,就能吃得均衡又不怕加重腎臟負擔。① 蛋白質建議攝取量:0.6~0.8 克/公斤② 主食可以選擇低蛋白米、低蛋白麵(烹煮完後顏色較透明的主食,蛋白質含量較低),幫你省下蛋白質空間③ 用植物油、地瓜、白米等提供足夠熱量,避免身體消耗肌肉④ 搭配定期抽血檢查,根據檢驗數據來調整飲食內容飲食做對,腎臟才不會壞下去!如果你正在面對腎臟問題,別緊張也別亂吃。從「腎臟病飲食」的基本原則開始,選擇合適的保健食品,再搭配的「低蛋白飲食」,就能大大減少腎臟的壓力。記得定期檢查並且與醫師、營養師溝通,讓飲食成為你最強的保腎工具!若需要更精細的個人營養規劃、調整飲食或是改善健康,歡迎來Tellus預約體驗一對一營養課程,深入了解個人問題和陪著你一起解決問題,達成目標!我是台南「Tellus陪伴式營養』團隊的營養師-Nut,官方IG:nutdietitian_tellus,對於飲食有任何疑問歡迎來找我,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好! ➡︎ 延伸閱讀:你的保養還停留在瓶瓶罐罐?這三種營養才是真正的發光肌秘密!➡︎ 延伸閱讀:別再被數字綁架了:理解熱量赤字與TDEE背後的真正意義撰文者:林文鶴(Nut) 營養師 編輯者:黃馨榆預約體驗: https://www.tell-us.com.tw/reserve
2025-07-25
別再被數字綁架了:理解熱量赤字與TDEE背後的真正意義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減肥與健康都快變成數學課了。你可能聽過「熱量赤字」這個詞,也知道「TDEE」和「TDEE公式」的存在,甚至每天都會打開app記錄每一口食物。但是,當我們被這些數字綁住的時候,真的能活得更健康嗎?這邊將帶你重新認識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讓你找最輕鬆而且可以長久維持的生活方式。一、什麼是熱量赤字?熱量赤字(Calorie Deficit)是減脂的核心概念。簡單來說,當你每日攝取的熱量少於身體消耗的熱量時,就會形成缺口,身體就會開始使用脂肪作為能量來源,從而達成體脂肪的減少。聽起來很簡單,但現實中很多人陷入低熱量(1200大卡以下)的誤區,過度節食導致代謝下降、情緒不穩、甚至影響荷爾蒙,長遠看反而更難維持健康與體態。二、TDEE是什麼?為什麼每個人都不同?TDEE,全名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中文是「每日總能量消耗」,指的是一個人一天總共會消耗的熱量,其中包含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 , BMR)、活動消耗(如走路、運動)、食物熱效應(Thermic Effect of Food , TEF)等。這個數值會隨著年齡、性別、身高、體重以及活動量不同而有所變化。想要創造健康的熱量赤字,第一步就是正確計算你的TDEE。三、TDEE計算公式怎麼算?TDEE的計算通常從「基礎代謝率(BMR)」開始,最常見的BMR公式是Mifflin-St Jeor公式及Harris-Benedict公式這邊採用Mifflin-St Jeor公式男性:BMR = 10 × 體重(kg) + 6.25 × 身高(cm) – 5 × 年齡 + 5女性:BMR = 10 × 體重(kg) + 6.25 × 身高(cm) – 5 × 年齡 – 161接下來,根據你的活動量乘上一個「活動係數」,就可以算出TDEE:範例:若你是一位30歲女性,身高160cm,體重55kg,活動等級為中度活動(1.55):BMR = 10×55 + 6.25×160 – 5×30 – 161 = 1,270TDEE = 1,270 × 1.55 約為1,969大卡這代表你每天需要攝取約1970大卡來維持體重。若希望減脂,每天減少300~500大卡的熱量攝取,即可創造出適度的熱量赤字。四、問題來了:你是不是被這些數字綁架了?很多人把數字計算得非常精準,然後每天用app追蹤熱量、步數、運動消耗的熱量等,甚至因此感到焦慮,在吃美食與罪惡感中形成惡性循環。其實,這些數字都只是參考,不該用來控制你的生活。因為計算出來的TDEE是大概的數字,並不是絕對值。熱量標示也有一定的誤差,攝取量也難以控制,最重要的是人體不是機器,每天的代謝一直在變化。所以,與其完全依賴公式,不如學會觀察體重跟飲食的關係、建立穩定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真正維持理想體態。五、取代數字的三個更實用建議 ❶ 專注於食物質量而非純粹熱量以原型食物為主,並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與蔬果,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飽足感與營養密度會自然幫助你控制攝取的熱量。❷ 設定習慣目標而非體重目標像是「每週運動3次」、「每餐一半是蔬菜」,比單純設定「一週瘦一公斤」來得更健康,更容易堅持下去。❸ 觀察身體而非追求完美數據睡得好、有精神、不會報復性進食、褲子變鬆,這些改變比體重數字來的更加重要。 - 回歸身體本能,才是真正的自由 - 「熱量赤字」與「TDEE公式」在減脂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但它們不該變成控制你生活的枷鎖。數字只是幫著你了解狀況的工具,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與其被這些數字綁架產生,不如學會正視自己的身體需求,建立一套你能持續的飲食生活方式。回歸生活本質、了解身體感受,才是走得長遠的關鍵。如果你正在努力打造屬於自己的飲食與運動方式,不妨先放下數字,從「觀察自己」開始。減脂不是個比賽,來比誰算得精確,而是誰吃得輕鬆自在。若需要更精細的個人營養規劃、調整飲食或是改善健康,歡迎來Tellus預約體驗一對一營養課程,深入了解個人問題和陪著你一起解決問題,達成目標!我是台南「Tellus陪伴式營養』團隊的營養師-Nut,官方IG:nutdietitian_tellus,對於飲食有任何疑問歡迎來找我,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好! ➡︎ 延伸閱讀:你的保養還停留在瓶瓶罐罐?這三種營養才是真正的發光肌秘密!➡︎ 延伸閱讀:子宮肌瘤避雷針!千萬要注意的飲食禁忌與保健地雷全解析撰文者:林文鶴(Nut) 營養師 編輯者:黃馨榆預約體驗: https://www.tell-us.com.tw/reserve
2025-07-11
你的保養還停留在瓶瓶罐罐?這三種營養才是真正的發光肌秘密!
講到皮膚保養,梳妝台上瓶瓶罐罐琳瑯滿目,但為什麼膚況還是時好時壞呢?那是因為你注重了「外擦」,卻忽略了「內養」!光靠外擦保養品,無法從根本改善肌膚狀況,這是因為人體皮膚的吸收能力有限,許多保養品成分的分子過大,根本無法穿透角質層,最後只能停留在肌膚表面,帶來的效果也相當有限。此外,大部分的肌膚問題其實源自於體內,熬夜、壓力、飲食不均衡、賀爾蒙波動...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膚況,需要從營養著手調整,才能真正的讓肌膚回到健康且穩定的狀態。想要肌膚亮白、彈性且穩定,真正的關鍵就在於「內養+外擦」雙管齊下!本文將會帶你認識皮膚保養最關鍵的三大營養素!讓你的肌膚真正的由內而外的發光!① 穀胱甘肽 🔸功能抗老:穀胱甘肽為人體最強的抗氧化物之一,主要作用在細胞中,負責清除自由基、減少體內氧化壓力,進而達到皮膚抗老的效果抗暗沉:穀胱甘肽能夠抑制生成黑色素最關鍵的角色 - 酪胺酸酶,可以有效的提亮膚色,改善膚色暗沉狀況🔸補充天然食物:蘆筍、酪梨、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白蘿蔔)保健食品:每日建議攝取量不超過250 mg,並且建議選擇與維生素C搭配的複方產品,有助於提高穀胱甘肽的吸收率與抗氧化效果➁ 維生素C 🔸功能美白:與穀胱甘肽一樣,共同抑制生成黑色素 - 酪胺酸酶的活性,減少色素的堆積,改善膚色暗沉彈性:維生素C是膠原蛋白合成重要原料之一,維持皮膚結構完整、提高肌膚保水力抗氧化再生能力:幫助還原體內穀胱甘肽,延長其抗氧化作用的時間,使其可以清除更多自由基,降低氧化壓力🔸補充天然食物:芭樂、奇異果、甜椒、柳橙保健食品:每日建議攝取量500~1000mg,建議選擇「緩釋型」或是「低劑量多次服用」的產品,延緩維生素C被身體代謝的時間➂ 鋅 🔸功能抗痘:鋅可以幫助肌膚皮脂腺正常分泌,降低毛孔阻塞與痘痘生成的風險,研究指出體內鋅濃度偏低的族群,更容易長痘痘,並且痘痘癒合速度也會較一般族群緩慢促進肌膚修復:鋅參與膠原蛋白的合成與細胞的生長,是皮膚癒合與維持肌膚屏障功能很重要的營養素之一穩定膚況:具有抗發炎的特性,能調節體內免疫反應,降低過度發炎,使肌膚更加穩定,不易過敏、紅腫🔸補充天然食物:牡蠣、牛肉、南瓜子、全穀類保健食品:每日建議攝取量10~12 mg,建議選擇「胺基酸螯合型」鋅(如甘胺酸鋅)補充,身體吸收率較高,不過要注意避免與鐵、鈣同時補充,會互相影響吸收飲食調整、適當作息是一切的根本,再高級的保養品,若是缺少了體內營養的支持,也難以達到理想中的好膚質。當你從內到外補足上述提到的關鍵營養素,再搭配適當作息與外擦保養,才能真正的穩定膚質狀況、延緩老化,讓肌膚真正的由內而外的發光!當你看到鏡中黯淡無光的自己時,不妨重新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或許你需要的不是換一瓶新的保養品,而是一個從根本愛自己的生活方式。若需要更精細的個人營養規劃、調整飲食或是改善健康,歡迎來Tellus預約體驗一對一營養課程,深入了解個人問題和陪著你一起解決問題,達成目標!我們是位於台南的「Tellus陪伴式營養』,我是Abby營養師,官方IG:abbydietitian_tellus,對於飲食有任何疑問歡迎來找我們,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好! ➡︎ 延伸閱讀:子宮肌瘤避雷針!千萬要注意的飲食禁忌與保健地雷全解析➡︎ 延伸閱讀:銀髮族營養不足?飲食這樣吃,遠離肌少症!撰文者:陳亮妤(Abby) 營養師 編輯者:黃馨榆預約體驗: https://www.tell-us.com.tw/reserve
2025-07-09
子宮肌瘤避雷針!千萬要注意的飲食禁忌與保健地雷全解析
子宮肌瘤(uterine fibroids)是生長於子宮肌層的良性腫瘤,根據統計,約有 20~40% 的育齡女性在一生中會發現肌瘤存在。雖然大多為無症狀,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經血過多、骨盆壓迫感、不孕或反覆流產等情況。除了醫療處置(如荷爾蒙療法或手術),日常生活的飲食調整與保健品選擇,對於減緩肌瘤生長、平衡荷爾蒙也很重要。本文將帶你全面理解子宮肌瘤的成因、好發族群、應避免的食物與保健品,以及可協助調養的營養秘笈。一、子宮肌瘤的成因與好發族群 子宮肌瘤尚無確切成因,但目前研究已確認幾個關鍵因素:① 女性賀爾蒙影響子宮肌瘤為雌激素與黃體素敏感性腫瘤,在高雌激素環境中易生長快速。因此肌瘤常見於育齡期女性,在停經後常因賀爾蒙下降而自然萎縮。➁ 基因與家族病史若母親或姐妹曾罹患肌瘤,個人風險將增加。➂ 環境賀爾蒙干擾「環境賀爾蒙(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如塑化劑(DEHP)、雙酚A(BPA)與農藥殘留物,會模仿體內雌激素,擾亂內分泌,增加肌瘤生長風險。④ 體脂高、慢性發炎脂肪組織太多,影響雌激素的分泌,會增加體內賀爾蒙負擔。同時,肥胖、脂肪堆積、高糖高油飲食也可能促進慢性發炎,與肌瘤形成有潛在關聯。子宮肌瘤的種類二、應「避免」的食物與保健品 ① 含雌激素刺激性食物加工紅肉(如培根、香腸):可能有賀爾蒙殘留與促發炎因子。高脂乳製品:部分乳製品含有外源性荷爾蒙,建議選擇低脂或植物奶替代。糖分過高的甜點、精緻碳水:血糖波動與胰島素阻抗會間接刺激雌激素活性。➁ 可能影響內分泌的保健品胎盤素(placenta extract):內含多種生長因子與賀爾蒙物質,用於美容與回春用途,但對子宮肌瘤患者而言可能刺激肌瘤細胞活性,建議避免使用。大豆異黃酮(soy isoflavones):具有植物性雌激素結構,雖然對更年期女性有益,但若使用高劑量的補充劑,仍有可能對肌瘤造成刺激,建議避免長期大量攝取。過度強調女性滋補的中藥或保健品:如鹿茸、當歸、阿膠等,可能會刺激賀爾蒙活性,也需謹慎使用。三、有助改善體質與荷爾蒙平衡的營養策略 ① 維生素D的補充✅研究發現,維生素D不足與子宮肌瘤風險上升有關,因維生素D具抑制肌瘤細胞增生與調節免疫反應的作用。 建議補充來源:飲食:鮭魚、鯖魚、蛋黃、強化牛奶曬太陽:每天曝曬15 – 30分鐘保健品:可考慮每日補充 1000–2000 IU,但應以血檢數據為準➁ 養肝食材✅肝臟負責代謝與清除多餘的雌激素,若肝功能不佳,可能導致體內賀爾蒙累積。 建議食材:薑黃(有助於肝臟解毒與抗氧化)綠色蔬菜抗氧化(如:菠菜、芥藍、羽衣甘藍)山藥、枸杞、黑木耳(中醫常用於養肝、腎)➂ 養腸與益生菌補充✅腸道健康與賀爾蒙代謝有密切相關,部分腸道菌可調控雌激素再吸收作用。 建議補充方式:飲食中加入含益生菌的食物(優格、納豆、泡菜)補充複合型益生菌產品,含乳酸菌、比菲德氏菌為佳增加膳食纖維攝取,為腸道好菌提供養分④ 抗發炎與低升糖飲食✅多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亞麻仁、魚油)減少紅肉、加工食品的攝取改用原型碳水化合物(糙米、藜麥、地瓜)取代精緻澱粉四、生活型態的調整建議 規律運動:建議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有助於荷爾蒙代謝、減少體脂。改善壓力與睡眠品質:慢性壓力會刺激腎上腺賀爾蒙,進而影響性荷爾蒙平衡,可以嘗試冥想、瑜伽等放鬆方式。減少環境賀爾蒙暴露:選擇玻璃或不鏽鋼容器替代塑膠,避免使用含BPA的保鮮膜與罐頭食品。子宮肌瘤的成長雖然以荷爾蒙主導,但是我們可以透過「飲食、保健品選擇與生活習慣」的調整,來建立平衡的身體環境!減少賀爾蒙干擾源(如胎盤素、大豆異黃酮、高脂飲食)強化代謝(養肝、養腸、補維生素D)維持良好作息與腸道健康若需要更精細的個人營養規劃、調整飲食或是改善健康,歡迎來Tellus預約體驗一對一營養課程,深入了解個人問題和陪著你一起解決問題,達成目標!以上是子宮肌瘤飲食保健的介紹,我是台南「Tellus陪伴式營養』團隊的營養師-Iris,官方IG:irisdietitian_tellus,對於飲食有任何疑問歡迎來找我,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強壯! ➡︎ 延伸閱讀:銀髮族營養不足?飲食這樣吃,遠離肌少症!➡︎ 延伸閱讀:牛奶不是唯一選擇!植物奶大對決撰文者:吳欣俞(Iris) 營養師 編輯者:黃馨榆預約體驗: https://www.tell-us.com.tw/reserve